大家可能想不到,在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里,唯一被中央军委亲自授予荣誉称号的炮兵部队,居然不是正规军配资炒股交易平台,而是一支由普通职工组成的民兵连。
它的名字叫——云南省交通局文山州汽车运输总站民兵76加农炮连。
从工人到炮兵,只有45天
这支队伍的出身非常特殊。它不是传统部队,而是临时抽调的工人、干部拼凑起来的民兵连,平均年龄才24岁。
全连83人里,真正有过战斗经验的只有4个人,大部分甚至连军装都没穿过几天。训练时间呢?只有21天直接瞄准射击。就这样,他们在短短45天里被推上战场。
装备?6门76加农炮。
任务?硬骨头。
他们的第一个目标是越南河江省的上篷公安屯据点。
展开剩余73%这个地方可不是一般的山头,而是海拔1675米的险要制高点,雾气常年不散。越军利用法军留下的碉堡群,修成了环形火力网——
4座厚达80厘米的大碉堡 暗堡、地道、地下室、交通壕 外围地雷、铁丝网防御守军虽然只有80人,但凭借工事,几乎能“一个顶十个”。
这地方对我边境威胁极大,作战命令明确:必须摧毁!
八天秘密修炮阵
连长带着战士们反复潜伏侦察,把每个碉堡位置、角度都一一测绘下来。
他们在夜色和大雾里,偷偷修了8天:6个炮位、两条道路,还特意修了白天夜间两种机动通道,确保一旦开战能迅速转移。
1979年2月16日晚上,炮连趁着阴雨和大雾悄悄进入阵地。
第二天清晨7点40分,浓雾未散,炮口对准预定坐标,6门火炮齐声开火。
58发炮弹,第一轮就把敌前沿碉堡的顶盖掀飞!
中午雾散后,他们又打了25分钟,发射102发炮弹,摧毁了几处工事,但最核心的大碉堡仍然坚挺。
集火打点、层层剥皮
眼看硬骨头没啃动,连里党支部临时开会,提出新战术:
集中火力,逐个摧毁,像剥洋葱一样,一层层打穿。
炮口对准1号碉堡,连续急射,碉堡被击穿,周边地雷也被引爆。
越军还想用高射机枪还击,但瞬间被压制。
战斗中,很多战士耳朵被震得流血,却没人退缩;一炮手廖一心头部负伤,仍坚持扳机到最后。
到16时30分,步兵终于发起冲锋,仅用1小时就彻底拿下据点。
这场战斗持续整整10小时,炮连共打出231发炮弹,摧毁4个碉堡、2栋营房,歼伤敌30余人。
此后,这支民兵炮连又参加了7次战斗,总共打出1007发炮弹,摧毁11个火力点,帮助步兵夺取9个高地。
他们的经验被总结成“四大法宝”:
精准侦察,保证射击精度; 火炮近战,威力巨大; 群策群力,战场灵活应对; 自制器材,解决临时困难。最终,中央军委授予他们**“英雄民兵炮兵连”**的荣誉称号。
这支部队没有什么光鲜背景,只是一群普通工人和干部临时拼出的队伍。
但就是这样一群“业余炮兵”,凭着血性和信念配资炒股交易平台,在战火里打出了传奇,成为整个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唯一获军委授称号的炮兵部队。
发布于:河南省瑞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